一、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
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,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急性肺部损伤,在急性肺损伤中属于较为严重的阶段,由于新生儿肺发育不成熟,在肺损伤后使得肺泡上皮细胞与毛细血管细胞出现损伤,出现继发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会导致呼吸与神经系统出现后遗症,降低其生存质量,也是早产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。相关研究显示PS是治疗ARDS的主要方式。
二、随着近年来新生儿呼吸机的不断出现,使得临床面临较多的选择。
近年来我国新生儿该疾病出现上升的趋势,并具有病情重、进展快且病死率高的特点,因此对于该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预防诊疗。通过将不同新生儿呼吸机方式与PS纳入研究,以我院2017年9月~2018年9月接收的74例ARDS患儿作为观察对象,现报告如下。
三、资料与方法
一般资料:选择2017年9月~2018年9月的ARDS患儿74例,根据通气方式不同分为两组,均37例。
对照组:男20例,女17例,胎龄为35~39周,平均为(37.45±1.05)周,出生体重<2500g4例,2500~3000g18例,>3000g15例;
研究组:男19例,女18例,胎龄为35~39周,平均为(37.11±1.11)周,出生体重<2500g3例,2500~3000g20例,>3000g14例。两组患儿基线资料之间,无明显差异(P>0.05),组间可进行对比。
四、诊断标准:
①急性起病,早期呼吸窘迫如紫绀、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;
②无心功能不全;
③胸部X线片显示肺密度增加,肺部浸润阴影或大白肺。
五、纳入标准:
①所有患儿均符合RDS的诊断标准;
②胎龄均≥35周;
③患儿母亲无妊娠期合并症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史等;
④经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。
六、排除标准:
①引起呼吸窘迫的其他疾病;
②合并严重支气管、肺部及心脏功能疾病者;
③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者;
④无自主呼吸;
⑤因心肌受损造成的肺部水肿;
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;
⑦临床资料不全者。
- 上一篇:无创呼吸机监测的临床应用优势
- 下一篇:新生儿进行气管插管观察